best365官方中文网页版登录
吉大主页
|
English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领导
机构设置
学科建设
学科设置
重点学科
师资队伍
优秀人才
哲学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外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教研室
伦理学教研室
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
社会学系
社会学教研室
社会工作教研室
心理学系
基础心理学教研室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社会保障教研室
劳动关系教研室
本科教学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
管理文件
教学运行
教学改革
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
二学历教育
表格下载
研究生教育
专业介绍
培养方案
导师信息
管理文件
社团组织
党团建设
就业信息
下载专区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就业信息
规章制度
团学组织
学子风采
常用下载
招生就业
招生就业
引进交流
汇总统计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科研信息
学术报道
党群工作
党委工作
工会(教代会)工作
妇委会工作
新时代传习所
校友工作
系庆活动
系友故事
校友动态
校友捐赠
校友会
实验室
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
社会学实验教学中心
资料室
本馆简介
规章制度
电子资源
现刊目录
新作速递
资料室
本馆简介
规章制度
电子资源
现刊目录
新作速递
新作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室
>
新作速递
> 正文
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研究》2025年第6期发表论文
日期:2025-08-27
点击数:
来源:
孙正聿教授在《哲学研究》
2025
年第
6
期发表《人何以为“类”——“人是类存在物”的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一文。
摘 要:“人是类存在物”。这个命题的核心概念是“类”,核心问题是人何以为“类”。这个命题的“类”概念,表达的是“人”所特有的规定性,表征的是“类存在物”与“自然物”“动物”“人造物”的原则性区别。人作为“类存在物”,集中地体现为人的“类特性”,即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对象性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历史性的生命活动。人的具有“类特性”的生命活动,构成了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并创造了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即人类文明。“文明”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内涵着“类存在物”的认知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成长方式、历史形态的整体规定性,内涵着人类自我发展的目的、方向、道路和趋势。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文明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人造物——“人工智能”,这为反思“人是类存在物”和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出了崭新的时代性课题。
上一条:袁立国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7期发表论文
下一条:贾玉娇教授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5年第4期全文转载